上半年,国内生产总值达660536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5.3%,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.3个百分点,经济增长稳中有升。
上半年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1%,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.5%,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增长35.6%,经济发展亮点纷呈。
7月15日,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。今年上半年,中国经济亮出了一份含金量颇高的成绩单,展现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。其中,以工业机器人、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加快发展,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。
稳、进、新、畅
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升
今年以来,国际环境复杂多变、国际经贸秩序遭受重创,不稳定性、不确定性增加。面对复杂局面,我国着力稳就业、稳企业、稳市场、稳预期,国民经济呈现“稳、进、新、畅”的发展态势。
“稳”的态势持续。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“稳”,GDP同比增长5.3%,其中一季度5.4%、二季度5.2%,上半年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0.3个百分点。
“进”的步伐坚定。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同时,各地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,创新发展、协调发展、绿色发展、开放发展、共享发展都取得了新成绩。
数据显示,上半年,工业生产增长较快,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4%。其中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2%,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5%,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.8个和3.1个百分点。3D打印设备、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.1%、36.2%、35.6%。
同时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。上半年,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9.1%,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0%;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5%,比一季度加快0.2个百分点。从行业来看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,增加值同比增长11.1%,增速超过服务业增加值的两倍。6月,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.0%,其中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.6%;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5.0%以上较高景气区间。
“新”的动能累积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力度,新产业、新技术、新业态继续保持较快发展。上半年,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5%,2024年“三新”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%左右,新动能在积聚。
“畅”的循环改善。上半年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4.55万亿元,同比增长5%,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%,成为上半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。其中,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4295亿元,同比增长8.5%;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1191亿元,同比增长6.0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.9%。
“国民经济顶压前行、稳定运行,主要指标好于预期,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,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。”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。
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
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成长
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。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上半年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取得积极成效。
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从DeepSeek大模型到机器人马拉松赛,从航空航天到无人驾驶,今年以来,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。据相关部门统计,1—5月,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申请量近500万件,增长12.8%。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。目前,我国研发(R&D经费投入)占GDP比重接近2.7%,已经超过欧盟平均水平,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。
新兴产业茁壮成长。1—5月,规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接近10%,创新成果和产业融合带动了高技术产业发展。
数字经济快速发展。数字时代,人工智能加快发展,各地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目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%左右。
绿色发展提质增效。以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为代表的“新三样”绿色产业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。上半年,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30%,锂电池产量同比增长53.3%,新能源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。
产业改造升级加快。各地继续实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,尤其是在国家“两重”“两新”政策支持下,改造步伐加快,并积极对接“互联网+”“AI+”“数字+”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。
近日,不少国际机构和投行发表全球经济预测展望报告,多数机构预测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但这些机构大多不约而同地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。对此,盛来运表示,上半年,中国经济顶住压力、稳定增长,保持稳中有进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,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和强大韧性,这种发展态势会得以保持。新动能继续成长,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,下半年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是有支撑的。
|